香港恒指期货配资 潼关之战——二十万唐军覆灭后帝国的哀恸
在现代心理学中,梦境被视为人类内心深处情感和愿望的无意识投射,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喜怒哀乐。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亘古不变的王朝。
就在唐玄宗沉醉于昔日的丰功伟业,自以为天下之大尽在掌握之中、肆无忌惮的宠幸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开始自己闲适安逸的享乐生活时,此时的盛世大唐也因为他人对长安皇座的觊觎,迎来了自己深刻的统治危机。
公元755年,深受玄宗信任,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悍然发动麾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少数民族士兵共计15万人,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老家范阳起兵,率先掀开了盛世大唐动荡的序幕。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别说受益于“守外虚内”政策、数代未曾经历战乱的河北迅速沦陷,就连高居皇位、始终不惮以最恶的心思揣测他人的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始料未及。
当河北附近州县的官员快马加鞭地奏报安禄山造反时,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直至叛乱发生七日后才恍然大悟似的召集精锐边军回师、任命名将高仙芝、常清等人于洛阳募兵抵御叛军
然而,久经战阵的安禄山麾下终究是精锐边军和凶悍族兵。哪怕高仙芝、常清等人均为当世名将,以洛阳、长安市井之人组成、未经训练的唐军所能做的也不过是稍稍阻碍叛军前行的脚步,等待精锐边军的回返。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正式攻入洛阳,大唐东都告破!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于洛阳称帝、依据历史传统建国大燕。
好在玄宗虽然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大将封常清、高仙芝,但陇右、河西两大军镇二十万精锐官兵已至,老将哥舒翰也抱病领将。双方对峙于雄关——潼关,暂且保证了大唐帝国的一时安稳。
战争进行到这,仿佛前途已是一片光明。唐玄宗毕竟是数十年盛世帝皇,统治根基深厚。名为“大唐”的战争机器在经历短暂的惊愕后,便迅速展开了反击。
在唐帝国的东南,张巡、许远等人死守睢阳,保卫国家的财政、赋税来源。在叛军的后方,颜杲卿更是于常山高举正统旗帜,像一颗铆钉死死地钉在了河北。率领精锐边军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则从山西进河北,直扑叛军的老巢范阳。哪怕是与叛军主力对阵的潼关战场,高达二十万的唐军也是远远超过了叛军起家的十五万。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叛军在失掉突飞猛进的军势后,便立即面临着来自各方各面的围剿,犹如狂风中蜡火摇摇欲灭。
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自然也是心急如焚,随即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要以此诱使哥舒翰弃关出战。但哥舒翰毕竟是当世名将,一眼便看穿了这小小的计量,选择了以大唐的底蕴彻底压垮安禄山。
架不住的是最高统治者唐玄宗不这么想。掌控这个国家数十年军政大权的李隆基同样能够看到此时的唐军相对于叛军所具有的巨大优势,但对于这么一个一言九鼎的盛世帝王来说,面对曾经宠爱胡人如此在自己的家门口耀武扬威,自然是怒火中烧。
收到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后,玄宗便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尽可能快地结束这场叛乱。即使哥舒翰再三劝谏,在杨国忠为避免哥舒翰拥兵自重、逼死自己这个“罪魁祸首”的蛊惑下,还是选择了令哥舒翰出潼关,迎战安军。
没成想,棋错一着,满盘皆输!就是这么一支由当世名将领兵、精锐边军组成的招讨大军六月初四出关,初八便被安军埋伏,落着个全军覆没,仅有八千多人仓惶逃回潼关,印证了那句“兵败如山倒”的谚语。要知道哪怕是后世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中的明军也不过是伤亡过半,余者失散逃回各地。而身为主将的哥舒翰也只得在手下不愿重蹈常清、高仙芝等人覆辙的绑架下,向安禄山投降。
得到前线战败消息的唐玄宗也是犹如五雷轰顶,只得吞下自己决策的苦果,趁着长安大乱之际,以御驾亲征的名义整合皇帝亲军西奔四川,将帝国的心脏拱手让给叛军。而陇右、河西两镇兵马的溃败,也使得大唐的心腹之患——吐蕃,再无阻碍,开始肆意的鲸吞唐帝国西北疆域。
看完,还不点关注?茫茫人海,以后可就遇不到我了哦!
安禄山高仙芝叛军潼关唐玄宗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相关阅读
- 香港恒指期货配资 9月25日基金净值:中金金信债券A最新 163人看过